在我们写的多了之后,有胜有败,经验丰富了,再去学曹禺同志的办法似较妥当。
只有勤于动笔,才逐渐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,得到提高。有的青年剧作者,
在发表了一部相当好的作品之后,即长期歇笔。他还非常喜爱戏剧,而且随时收集写作资料。
可是,资料积蓄了不少,只谈而不写,只虑而不作。要知道,笔墨不落在纸上,
谁也不知道资料到底应当如何处理,如何找戏。跟别人谈论,大有好处。
但是归根结蒂还是要自己动手去写才能知其究竟。熟才能生巧。写过一遍,尽管不像样子,
也会带来不少好处。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。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,
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,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。“业精于勤”,信非虚语。
(二)我没有创造出典型的人物,可是我总把人物放在心上。我不大会安排情节,
这是我的很大的缺点。我可是向来没有忽略过人物,尽管我笔下的人物并不都突出。
如何创造人物?人各一词,难求总结。从我的经验来看,首先是作者关心人。“目中无人”,
虽有情节,亦难臻上乘。我不能说我彻底熟悉曾经描绘过的人物,但是,
只要我遇到一个可喜的人物,我就那么热爱他(或她),总设法把他写得比本人更可喜可爱,
连他的缺点也是可爱的。作者对人物有深厚的感情,人物就会精神饱满,气象堂堂。
对于可憎的人物,我也由他的可憎之处,找出他自己生活得也怪有滋味的理由,
以便使他振振有词,并不觉得自己讨厌该死。我并不照抄人物,
而是抓住人物的可爱或可憎之点,从新塑造,这就使想象得到活动的机会。
我心中有了整个的一个人,才动笔写他。这样,他的举止言谈才会表里一致,不会自相矛盾。
有时候,我的一出戏里用了许多角色,而大体上还都有个性格,其原因在此。
大的小的人物都先在我心里成了形,所以不管他们有很多还是很少的台词,
他们便一张嘴就差不多,虽三言两语也足以表现他们的性格。
观察人物要随时...